久久亚洲国产精品_久久精品在线免费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www_在线播放精品

4007-567-088
通知公告:

我院2025招生已正式啟動,名額有限,預報從速!

點擊報名

免費獲取簡章

認真填寫以下信息,免費郵寄招生簡章!

申請人 *
聯系電話 *
郵寄地址 *
身份證號 *
聯系我們
在線報名

報名成功后,48小時內院校老師電話回訪!點擊在線報名

在線咨詢

咨詢專業(yè)老師為您解答疑問

新聞中心
您的位置:首頁> 新聞中心

張堯學校長談“讀書與如何讀書”

發(fā)布日期:2013-04-10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讀書與如何讀書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校長 張堯學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2012年4月12日)

  讀書,就是作為一個讀者,你怎么去看書中的描述和它中間的一些故事的問題。有人說,生活有三個層次,第一是物質的生活,第二是精神的生活,第三是靈魂的生活。這三個層次中,第一個層次是不需要讀書的。掙點錢,出去買點米、種點菜,就可以過日子了,這就叫柴米夫妻。在這個時候,你的生活欲求是很低的,有點吃的,就不吵架打架了。但從第二個層次開始,就是精神的生活,就要讀書。一讀書,人的腦子就變復雜了,對書中所講的內容的理解就不一樣,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,你認為是這樣,他認為是那樣,思想就開始碰撞。即使是同一句話,因為人的自然語言有很多模糊性在里面,而且每個人的解釋不一樣,問題就多樣化了。它不像計算機的語言,計算機的語言執(zhí)行是一條一條的。即便是同樣的一個人,在不同的時間讀同一本書,理解也可能不一樣。所以一些書要反復讀,要從不同的角度讀,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一、讀書的三個層次

  讀書,有人認為可以分為三個層次:第一個層次,用詩詞來說,就是“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”。這是一種自我,自我進去看書,不去管別人的事情,這個時候僅局限于你去認真地讀書、體會里面的故事。

  再讀一段,你就進入下一個層次——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。要有在田間小路散步的一種感覺,就是不要把它太當真,全當是歷史的美好神話,或者是不當真但又能得到的一些東西。這個層次就和第一個層次不一樣了,在第一種層次中,你可能很把蓑笠翁的故事當那么一回事,到第二種層次,你可能就不當那么一回事了。

  再往后,第三個層次,你就要達到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,把書當作你使用的工具。大家可能都聽過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課,什么是歷史唯物主義、什么是辨證唯物主義?我讀書的時候始終沒有搞明白,經過很多年后,我理解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什么?所謂唯物主義就是物質是第一型、精神是第二型,精神我們知道是可以轉變的。那么歷史的唯物主義是什么呢?歷史的唯物主義就是你看問題,要從過去的經驗上去看,就是要把你所能想到的所有事情、相關的,你都可以想想怎么樣。比如你找對象,是自由戀愛的好,還是你爸媽給你介紹的好。你再看看以前介紹的對象怎么樣,如果介紹了十個,九個都比較好。那我認為還是介紹的好一點。如果說,自己找對象,原來找的十個,九個都比較好,還是自己找比較好。那么辯證唯物主義是什么呢?辯證唯物主義,就是你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。比如還是說你找對象,你站在你自己的角度,你認為你找的那孩子就好得不得了。但如果你換一個角度,你站在你爸爸媽媽的角度,就出現了兩個家庭的問題,涉及你以后生活的精神層次和靈魂層次的生活問題。這時候,你的看法就變了。因為你現在只想到兩個人的感情,你沒有想到你們是不是有吃的,是不是有穿的等等。所以說,你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,然后你又能想想過去的經驗是怎么回事,你就長大了,你看問題就比較全面了。我們的學生,因為沒有多少的閱歷,沒有多少經驗,社會經驗幾乎為零,是一張白紙,所以還談不上歷史唯物主義。但是,你們可以去看別人的經驗,那就需要去看書。而且,光看一本書還不行,你需要看很多書,或者從不同角度去看書。 剛才講的語言的辨析,就是歷史的一種寫法。

  二、歷史的幾個寫法

  歷史為什么會“說謊”?這牽涉到很多因素。單純從語言的角度來探究,就要從歷史的顯象說到歷史的話語權問題——歷史書由誰來寫,以及怎么寫的問題。在我看來,歷史有幾個寫法:一個是寫歷史的這個人他本身不想把這個歷史寫真實,一些御用的作家就是如此。比如說我給大家?guī)淼倪@本書《巨流河》,這本書非常有名。它的作者是八十多歲的臺灣大學的教授齊邦媛,至今還在臺灣。她爸爸是張學良的高級參謀,參與了整個九一八事變以及兵諫張作霖事件。齊邦媛是個大家閨秀,一九四七年武漢大學外文系的畢業(yè)生。她從她家鄉(xiāng)的一條叫巨流河的小河開始寫東北,寫到她2010年80多歲。這就是一部中國的或者說從她的角度看待中國的現代史。那么從她的角度看和從我們所學的歷史的角度看,很多就是不一樣。一方面是寫歷史的人可能為了某種需要,他把許多真實的東西沒寫進去。還有一種就是寫歷史的人他所屬的位置不知道這些事情,所以沒寫進去。比如說我和你已經有交往,但是你的故事我不知道,我的故事你也不知道。你只能是根據你知道的東西來寫。包括司馬遷寫《史記》,歷史上那些發(fā)生過的事情,他也是不知道的,只能依靠當時的信息傳遞和他所了解的情況去寫這個歷史。所以,從這個角度來說,司馬遷所了解的歷史也不一定是對的。因為他也并沒有從其它的角度或者從更廣、更深的角度去掌握和處理那些信息。即使處理了,也是從他的態(tài)度、世界觀出發(fā)來處理的。

  三、學會追尋歷史的真實

  實際上,每一個作家都有他的世界觀。所以作為一個讀者,你需要去讀懂書后的東西。舉個簡單的例子,《水滸傳》是四大名著之一,在里面你可以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——就是江湖的語言、江湖的規(guī)則大于政府的規(guī)則、大于法律。你看,生辰綱是地方官員供給朝廷的禮品,但是七個好漢把它搶走了。當時政府也知道這件事,也知道是哪幾個人干的,要把這幾個人抓起來,但是最后沒抓著。為什么呢?因為宋江。宋江當時是縣政府的官員,縣政府的官員知道國家機密。宋江把消息透漏出來,通知那幾個好漢趕緊撤離。包括林沖、盧俊義等人也是如此。這就反映了江湖義氣和政府法律的矛盾。你可以不管那些歷史是不是真實的,但是《水滸傳》中從始至終貫穿了這個主線,這是我們在讀書時要發(fā)現的。我們可以了解到,作者所處的朝代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程度,人們呼喚江湖義氣、反對政府的法律,希望用充滿江湖義氣的“黑道”來代替“白道”。通過看《水滸傳》的幾個故事去追求真實,這是讀書的一個方面,但更重要的是,我們要看到這本書后面作者想寫的是什么?它反映的是什么?這才是讀書有意思的地方。

  我還想向大家推薦一部書《德川家康》,十三本,一千多萬字,我已經看了五遍了。我覺得這部書非常好,它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日本的民族、文化、民族特征以及現在的日本為什么會是這樣。你可以拿它和《三國演義》作比較,因為每一本名著都是一個民族的特點的具體反映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五回“溫酒斬華雄”,寫關云長出場,整個文字不到200字,但是氣勢出來了。它寫到,當時十八路諸侯在汜水關前被董卓的大將華雄打得束手無策,幾個大將都被華雄打敗,無人敢應戰(zhàn)。其時還只是馬弓手的關羽自告奮勇:“愿往斬華雄頭,獻于帳下。”曹操力排眾議,堅持讓關羽出戰(zhàn),并教人“釃熱酒一杯,與關公飲了上馬”,以壯行色。于是,關羽停盞施神勇,溫酒斬華雄,立下了“威鎮(zhèn)乾坤第一功”。這里面說明了什么?個人英雄主義。整個《三國演義》講的就是個人英雄主義,諸葛亮、周瑜、曹操、關云長、張飛全是個人英雄主義。它缺少一種國家的大義、民族的大義,缺少一種為人民而奮斗的責任感,它講忠誠、講智謀、講個人能力。書中打仗的宏大的場面基本上都是靠一兩個將軍搞定的,和多少萬大軍沒多少關系。但是《德川家康》不一樣,它講的是忍耐、忠誠、和平。這本書講述了德川家康作為亂世終結者和盛世開創(chuàng)者曲折傳奇的一生,講述了德川家族在戰(zhàn)爭與權謀的斗爭中如何忍耐、奮斗,最后脫穎而出,開啟太平盛世。德川家的忍耐精神在某種程度上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一種,織田信長、豐臣秀吉則代表了日本民族好戰(zhàn)的一面。可以說,忍耐與好戰(zhàn)是日本民族的兩種精神。在日本強大的時候,好戰(zhàn)的一面就顯現出來了,在遇到困難,快要滅亡的時候,忍耐的一面就出來了。所以去讀這書后面的歷史故事,不要只局限于某種真與假。那么,你會發(fā)現讀書是很有意思的。

  我再向大家推薦幾本書,唐浩明寫的《張之洞》、《曾國藩》、《楊度》。我最近讀了《張之洞》,才知道八國聯軍燒掉圓明園當然不對,但是八國聯軍攻打北京也不是我們看到的歷史教科書所描述的那樣,當然這是一個方面的看法。當時,日本是明治維新,我們也有百日維新,殺掉了譚嗣同、楊銳等戊戌六君子。為什么要殺掉他們?當時有人說是袁世凱叛變,現在有很多不同的看法,也有人認為袁世凱沒有叛變。但是,不管怎么說,這件事情是導致八國聯軍進軍北京的重要因素。因為甲午戰(zhàn)爭爆發(fā)過了,這么多年外國軍隊都在打中國,沒有說要把北京滅掉,為什么在那個時候滅掉?為什么會有義和團呢?洋人的傳教在哪個地方多呢?為什么僅在北京發(fā)生了這種現象呢?北京市洋人居住最多。同時也是慈禧太后要廢掉光緒皇帝,她征求了幾個人的意見,其中一個就是張之洞,還有一個是李鴻章。張之洞、李鴻章就建議她征求一下各個國家大使館的意見。各大使館都表示,只知道光緒,不知道別人。因為光緒是推進變革的,洋人是支持變革的,所以洋人是支持光緒的。那個時候洋人并沒有干涉中國內政,只是他們不承認新皇帝。所以,慈禧太后在這種情況下,沒有強行把光緒殺掉。因為她害怕洋人再次攻打,但是她立了個大阿哥作為太子,并舉辦儀式,希望外國的使者來參加這個儀式,但是沒有一個外國使者來參加,都拒絕了慈禧的邀請,所以慈禧非常生氣。慈禧也是改革派,吃西餐、用抽水馬桶都是從慈禧開始的,她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樣守舊,她還是比較開放的。但是洋人不再支持她。所以她很生氣,想想一個辦法教訓洋人一下。這個時候,恰巧在山東、天津等地出現了義和團,山東的起義被袁世凱鎮(zhèn)壓了,而天津的義和團則被慈禧借用去教訓洋人。慈禧接見了義和團,還授了牌,慈禧身邊的宮女、太監(jiān)也加入了義和團。北京城里的老百姓一時以加入義和團為榮。所以,當時義和團最強的勢力就在北京.然后,他們開始攻打大使館。慈禧向八國下了戰(zhàn)書,調動十萬人圍攻大使館。但是清政府軍隊打了一個月,一個大使館也沒攻打下來。后來,八國聯軍僅用在中國境內的三萬軍隊就把慈禧打得落花流水。這場戰(zhàn)爭,清政府賠了四億三千萬兩白銀,外加三千萬。這筆錢,只有美國沒要,就是用庚子賠款資助建起了清華大學,賠款的利息則給了臺灣的清華大學。八國的態(tài)度是:我們并不是要你們下臺,只是不讓你們打我們的大使館。但是,在列強的燒殺搶掠中,中國的文化被破壞了。

  所以,我覺得,這些歷史透露出來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。讀書也是一個不斷辨認的過程。歷史是辯證的,讀史的過程也應該是辯證的。因此,讀書,是一個因人而異,個人去理解的過程。

  四、對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”的看法

  在讀書時,我們會發(fā)現一個有趣的現象。比如,從《鶯鶯傳》到《西廂記》,同樣的人物,不同的主題,不同的結局——一個故事的流傳衍變反映和折射出大眾對社會主流價值導向的趨從。這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可以找到各種相似與偶合,就如去年日本核電站泄漏事件后,民眾對“專家”、媒體的盲從。于是,不少人開始質疑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”這句話的正確性。從我的觀點來說,籠統(tǒng)地講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”,這句話肯定是不對的。但是在一定條件下,這句話就是對的。我們講這句話,用的最多的是在破某個案子的時候,在這種情況下的意思就是,對于與這件案子有關的群眾,比如說他們看見了可疑的人,或者可疑的行跡等。從福爾摩斯,到我們中國現在最出名的余天華,他們破案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走訪群眾,尋找證據鏈。在這種情況下,群眾的眼睛就是雪亮的。但是假如這個案子發(fā)生在長沙,你卻去天津調查,這樣的情況下,這個眼睛肯定是瞎的。

  從信息傳導的角度講,群眾是接受體,你說他是雪亮的,肯定就是不對的。但是如果你把掌握這個知識的人,也稱作群眾,那么這句話就是對的,因為他知道這個知識。比如你講到的碘鹽的問題,如果他知道這個知識,并且告知這個碘鹽不要買,那么他的眼睛就是雪亮的了。如果他不知道,他買了,那么他的眼睛就不是雪亮的。所以關鍵還是看怎么定義“群眾”。

  當然我認為,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”這個主題是非常好的,可以提高大家的分析能力。那么,要怎么讓你的眼睛變得雪亮呢?我覺得,你要多讀書,多長知識。讀書,既可以讓你的眼睛變得明亮,而且會給你智慧。讀書會提倡大家多讀書,提高大家的能力,非常好。

  五、社會為什么需要知識分子

  整個社會可以分為兩類人,一類是所謂的精英,一類就是草根。毛主席的偉大在于在精英和草根之間搭了一座橋。草根接受他,他代表了草根的利益,同時他本人又是精英。社會知識的傳播是依靠精英,但是造就文化的是草根。他們創(chuàng)造了文化,但是他們不能傳承文化。就是人民創(chuàng)造歷史和英雄創(chuàng)造歷史的問題。一本書,讓千萬人讀,影響著千萬人,但是這本書的內容,肯定是作者的觀點。農民不能寫,所以得罪誰也不能得罪知識分子。你講的這些關于文化大革命的事,是因為,寫書的這個人,他受了很大的苦難,所以他寫出了社會的黑暗。但是農民或者工人是不是這個感受?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寫,所以也就沒有辦法傳承。為什么我們會讀到很多《半夜雞叫》這種書,就是毛主席為不會寫字的農民和工人,提供了一個寫的機會,并且要求精英們去寫,所以就有一大批這樣的作品出現。但是只要社會一有大的變化,這些東西就退出去了。因為它永遠是與精英相對抗的,精英不喜歡這些。總的來說,社會總是分為草根和精英,草根是辛苦的,文化是靠精英傳承的。為什么要大學,大學為什么要有大學精神?大學就應該保持一種良知、保持正義、保持文明的傳承。不能因為某種權利,或者某種力量,使得你的正義和良知的傳承發(fā)生改變。如果公平、正義、良知得不到傳承,人類離滅亡就不遠了。

  六、物質和精神

  佛教中有一句話:須彌藏芥子,芥子納須彌。須彌,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。在佛教中,它是諸山之王,就是大千世界。芥子是芥菜的種子,是極微小的東西。就是在這么小的一個東西里面,可以藏著這樣一座大山。須彌大山也等同于芥子。

  對于大家困惑的文學作品中禮教與人性的沖突、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等等問題,我覺得,所有的如道德、三綱五常、人性,并不是矛盾的,就如須彌和芥子一樣。在大躍進或者三年自然災害的時代,可能餓死了很多人,或者不能溫飽,這是一個歷史事實的客觀存在。但是放到“須彌”山中,我們也可以理解為,這是中華民族在近代的1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,怎樣擺脫貧困、實現溫飽、滿足物質生活的一種努力。只不過,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有不同的途徑,怎樣走會好一點?

  人是一種自私的動物,你要成為圣人,是要經過很長時間學習的。孔子和孟子都講過,要成為圣人唯一的辦法就是學習。但是很多人是不學習的,所以就得有一個約束。在用什么樣的辦法約束的過程中,可能又會發(fā)生很多不該發(fā)生的事情。現在社會的物質生活比較豐富,卻依然出現諸如工資、買房等很多問題。

  就我個人而言,到目前為止,我并沒有感覺自己比文化大革命時幸福多少。我的意思是,我那個時候并沒有很多錢,也就是剛好吃飽肚子,但是我渴了就可以捧著溝里的水喝,出門可以打著赤腳,可以踩著很舒服的泥路,吃著自己從地里采的新鮮蔬菜,每天都在干活,但是也活得比較舒服;唯一不足的就是很辛苦,想去外面看看更大的世界,也就是基本的物質生活滿足了,就會思考精神層面的東西。

  現在,精神生活多了,物質生活夠了。但是我們反問一句,這樣就好嗎?就像大家說的要解決人的溫飽問題,但是溫飽問題不是人性問題,是人性問題的一個部分,不是全部。我在想,當環(huán)境受到破壞,正如最近的一個報道,我們國家的稀土,每年獲得的利潤遠遠不及我們再去治理它所付出的多。我們現在破壞的環(huán)境也一樣。正如我的家鄉(xiāng),如果要恢復到當年,比如我上大學之前的環(huán)境,恐怕再花五十年都不行。第二次工業(yè)革命到底是人類的進步還是倒退?這個問題在你們這個年紀可能不會去質疑。在人類社會進行第二次工業(yè)革命之前,我們生活得很穩(wěn)定,但是革命之后,宗教、戰(zhàn)爭、環(huán)境、疾病等等很多的社會問題都出現了。我們人的壽命平均值的確是提高了,但是我們縮減的是我們子孫后代的壽命。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,當這一代人在拼命消耗資源的時候,很多年后的后代一定是沒有資源的。人類一面造福子孫的同時,另一面又在毀滅自己的子孫。但是現在又不得不做,因為諸如美國等國家,他們很強大,如果我們不做,它們就把資源搶走了,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競爭。

  人要首先解決人性的基本需求。但是解決了基本需求,還有更大的問題:人類貪婪的本性是否該用壽命去解決?這個問題自從有人類以來,都在試圖解決,包括孔子、孟子。在中國有兩個思想活躍的時期,戰(zhàn)國時期和民國時期,因為那時候人們沒有吃的喝的,就開始思考。現在溫飽問題解決了,就不思考了。所以這個問題,只能依靠在今后不斷的成長過程中,去琢磨、去回答,是回答不了的。